热点 发布时间:2021-11-02 05:19:44
网络爬虫技术爬取个人信息是否合法?在大数据时代,爬虫技术应用的法律红线在哪里?在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》正式实施之际,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关专家。
作者 | 杨璐嘉、刘钊颖
来源 | 检察日报
刚和朋友聊天提起某款商品,打开购物App后,首页随即出现同类产品的推送广告;家人商量打算去某地旅游后,某旅游App马上“奉上”该地最佳旅游攻略……
如今,很多人都有类似这样的经历,这种“聊啥来啥”的现象让人们在接受“贴心”服务的同时也越发感到疑惑:“难道App在‘偷听’我们聊天?”近几年,在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案件的办理中,网络爬虫技术逐步走进大众视野。
网络爬虫技术爬取个人信息是否合法?在大数据时代,爬虫技术应用的法律红线在哪里?在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》正式实施之际,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关专家。
公民个人信息是如何被爬走的
个人信息是互联网企业输出用户画像、制定营销策略以及识别风险的重要依据。随着数据产业的不断发展,个人信息已成为高价值的数据资源,对其的争夺日趋激烈。据统计,目前,除了直接通过用户采集数据,另一个主要的数据来源就是使用网络爬虫技术采集公开信息。
所谓网络爬虫,也称网络机器人或网络蜘蛛,是通过模拟人(网络用户)的行为,自动、高效地浏览互联网并抓取所需数据的计算机程序。上海市检察院第二分院第三检察部副主任吴菊萍告诉记者,无论是个人数据还是企业数据,公开信息还是个人隐私或商业机密,爬虫技术都可以实现数据爬取。吴菊萍向记者介绍了爬虫技术如何实现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侵犯。“在购物、社交、通讯等类型App中,用户可以上传自身信息后设置访问限制,或者使用加密功能只有自己可以访问,这类信息属于用户的个人隐私。如果爬虫控制者绕开上述限制,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进行访问,并抓取用户的个人信息,又或者在抓取后公开传播甚至买卖这些信息,造成对用户的损害后果的,可能侵犯相关用户的隐私权。”
笔者梳理了目前存在的5种利用爬虫技术非法爬取公民个人信息形式,包括制作爬虫软件出售给他人使用以牟利;制作爬虫软件供自己爬取公民个人信息;购买爬虫软件使用权供自己爬取公民个人信息;购买爬虫软件使用权爬取公民个人信息出售牟利;任职于使用爬虫软件获取用户信息的平台公司,利用职务便利获取用户个人信息并出售牟利。
“技术是中立的,但技术应用永远不是中立的。”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张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,爬虫技术作为一种数据搜集的手段,本身并没有合法与非法之分,但面对互联网上众多的数据,如果不加以限定,任由爬虫随意爬取,势必会对互联网生态造成影响。
首先,无限制的爬虫程序可能对网站服务器造成压力。比如,2018年春运期间,12306(中国铁路网)最高峰时段页面浏览量达813.4亿次,1小时最高点击量59.3亿次,平均每秒164.8万次,其中恶意爬虫访问占据了近90%的流量,给12306的运维造成了很大的负担,极大挤占了普通用户的资源和权益。此外,爬虫程序的更大危害在于,目前不少打着“大数据”旗号的公司,用爬虫程序抓取未公开、未授权的个人敏感信息,甚至违规留存、使用、买卖这些隐私数据,严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。
如何界定爬取个人信息行为的合法性
如何平衡个人隐私保护
和鼓励技术创新
案例链接
上海浦东:公司非法爬取个人信息出售牟利案
刘某等12人都是上海某信息科技公司员工,该公司在没有取得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下,开发了一个征信网站,有偿为客户公司提供个人信息查询服务。据刘某等人供述,该公司的个人信息数据来源主要有两种,一是从上游公司购买;二是利用公司开发的爬虫技术爬取各类网站、社保、公积金、手机App等网络上的个人数据信息。而客户使用该网站也十分便捷,根据需要查询的内容,输入相应的身份证号码、姓名、手机号码、手机验证码后进行查询,后台通过爬虫技术获取相应的信息之后给出反馈。在使用该网站查询信息时,会弹出一份授权协议让被查询人点击“确定”表示同意。
经查,该公司通过签订合作协议等方式和3000余家上下游公司达成合作框架,用自行开发的爬虫技术在互联网上爬取身份证、社保、公积金、出行、社交、消费能力、通信记录、电商消费记录等各类公民个人信息共计308万余条,通过有偿提供查询服务违法所得共计1750余万元。经上海市浦东新区检察院提起公诉,法院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处被告人刘某、黄某等8人有期徒刑三年,缓刑三年至有期徒刑一年,缓刑一年不等,各并处罚金3万元至1万元不等。该团伙中的戴某等其余4人还在审理中。
北京朝阳:员工通过“暗网”出售客户信息案
2020年,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接某知名互联网金融平台工作人员报案称:有人于2020年5月在“暗网”上发帖出售公司客户个人信息,经公司内部排查,发现公司互联网平台存在数据被人非法获取的情况。警方经排查关联账号,锁定犯罪嫌疑人陈某某、吴某某。经进一步查证,2020年4月至5月,陈某某、吴某某利用爬虫程序抓取等方式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共计9万余条,并在“暗网”上向他人出售。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以陈某某、吴某某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向朝阳区检察院移送审查起诉。
在线留言